《万年青翠》优配中国
作者:黄耀红
出版单位:岳麓书社
出版时间:2025年5月
定价:96.00元
岳麓山,如一道天然的翠屏,守护着长沙城的烟火人间,一枝一叶皆牵动着这座城市的幸福脉动;它更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原乡,庇佑着一代代湖湘志士的成长,也因此成为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心灵图腾。
书写岳麓山的文字浩如烟海,但以登山采风为专,结集成一部散文佳作的,却并不多见。或许是“近山识鸟音”的缘分,在岳麓山脚下学府执教的黄耀红先生,独以赤子的热忱、学者的深邃、诗人的灵慧,著成《万年青翠》。
全书分“山水相依”“人文互见”“草木四时”“众生平等”“清欢有味”五辑,四十篇妙文如珍珠串联,既描摹了岳麓山的草木湖泉优配中国,更以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,叩问着岳麓山的精神肌理与湖湘文脉的源流。不妨循着文字的脉络,探寻这部作品的多维精神世界。
品“地心”
万物共生的哲思
老子“道法自然”的智慧,在庄子“物我为一”的哲思中得以延展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的境界,恰是人与万物平等共生的理想图景。黄耀红先生便怀揣着这份赤忱,以细腻笔触与岳麓山展开一场跨越四季的对话。
漫步于麓山路古樟掩映的幽径,他在“草木四时”中勾勒出生命轮回的画卷:春山新绿,看树木在料峭中舒展,叹其独立之姿;夏临穿石坡湖,观碧波荡漾,感其厚重幽独;秋赏麓山红枫,品叶片在寒霜中燃烧的温柔与坚韧;冬遇岳麓映雪,赞琼花漫舞中暗藏的春意。这般细致入微的描摹,不仅让作者与山水相融,更引读者步入画境,亲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静美。
“众生平等”一辑中,鸟兽虫鱼、草木山石皆是主角。在作者眼中,万物无分贵贱、不论平凡与伟大,共同编织着岳麓山的生态诗篇。《草木共情》中那句“如何对待一棵树、一株草,都是对文明素养的灵魂拷问”,道尽对生命的敬畏;而“三千年来的城市生活,会对岳麓山的树木与生态产出影响吗” 的沉思,则将这份敬畏升华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叩问,这正是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的现代诠释,也是对和谐共生哲学的生动践行。
品“人心”
个体存在的礼赞优配中国
全书最动人之处,莫过于将岳麓山的万物与个体生命体验相融。古松的苍劲、香樟的葱郁、枫叶的绚烂,皆是时光的见证,更是生命的奇迹。正如作者所言:“草木极古老,又极年轻,它们是岳麓山的时间,亦是它的表情和话语。”他笔下的白鹤泉,早已超越物象,成为至清至洁的象征,联结着山魂与人心;而泉水叮咚,恰如生命拔节的声响,让峡谷“拂去幽深的黑暗,从旷古的安静中听见蓬勃生长”。
《古樟纪年》中,他将老树喻为生命流转的启示录,呼应蒋祖烜先生《香樟年记》中叶子演绎着初生、 成熟与老去的哲思:唯有直面死亡,方能读懂生命的重量。即便是沉默的石头,也在《石头记忆》中焕发灵性:在白鹤泉,岩石与清泉相激相撞,如鸣佩环;在笑啼岩,岩石与山水相呼相应,亦笑亦啼。
对生灵的描摹更显赤诚:山间飞鸟、西湖白鹭、传说中岳麓山最后的老虎,甚至臆想中的飞鹤与蟒蛇,皆在笔下鲜活。《一眼万年》中“一只蚂蚁造访,一只马蜂空袭,都是树皮世界里的惊天动地”,以微观视角照见生命的庄严。这份对万物的热忱,正是湖湘文化“生生不息”智慧的延续,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文字中获得了应有的礼赞。
品“文心”
湖湘文脉的赓续和新声
《万年青翠》之名,既是对湖湘文脉的致敬,亦是对其的创新。“青翠”意象从屈原《九歌》“绿叶兮素华”的咏叹,到柳宗元“欸乃一声山水绿”的悠远,早已融入湖湘文化的血脉。黄耀红先生则以岳麓山为锚点,让这抹绿意穿越千年,生长出新时代的枝芽。
“人文互见”一辑中,禹王碑的故事尤为动人。作者如考古者般钩沉史料,从东汉赵晔《吴越春秋》的记载,到唐代刘禹锡“神禹碑”的吟咏、韩愈“千搜万索何处有”的怅惘;从南宋张世南《岣嵝碑移刻岳麓山纪闻》的考证,到明代吴道行灯下研读的专注,层层史料堆叠中,石碑早已超越物质形态,化作承载湖湘精神基因的密码。正如作者所言:“人们总想从笔墨间,窥见王朝远去的背影,窥见华夏文明远古的光亮。”禹王碑的存在,让岳麓山成为追溯中华文明源头的坐标。
朱张渡的波光里,仍荡漾着朱熹与张栻“会讲”的余韵;爱晚亭的枫影中,还藏着杜牧“停车坐爱枫林晚”的诗意;自卑亭的匾额上,“自卑”二字仍在警示着学子须持有“登高必自卑”的谦逊。岳麓山门那副“学正朱张,一代文风光大麓;勋高黄蔡,千秋浩气壮名山”的楹联,更是将书院弦歌与革命豪情熔铸一体。作者遍历这些地标,不只是寻访古迹,更是在重构湖湘文化的精神图谱,让儒家的担当、文人的风骨、革命者的豪情,在文字中交织共生,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掩卷之际,岳麓山的草木仿佛在眼前跳动,古樟的叶尖还挂着晨露,白鹤泉的水波仍荡漾着光影,禹王碑的刻痕里似有千年的风声。《万年青翠》以山水为骨、生命为魂、文脉为脉,让读者暂忘当下“内卷”的喧嚣,沉浸于一份久违的宁静与悠然。黄耀红先生的创作,绝非孤芳自赏的小情小调,而是以诗性笔触唤醒对传统文化的自觉,这或许正是“青翠”的真谛:既守护着千年文脉的根,亦生长着面向未来的芽。
如此,《万年青翠》之名,诚不我欺。
原文首发于《时代邮刊》第492期
2025年9月·新青年
编 辑 | 胡晨曦
审 核 | 李 玲
终 审 | 黄 菲 优配中国
鼎盛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